【特稿】作品在說話——懷念翁慧韻姊妹

1166

蒲錦昌牧師 本會副總幹事

一、本地聖詩創作的先行者

從熟悉的教牧同工那兒收到翁慧韻姊妹安息主懷的消息,感到頗為突然,因為之前不知道她病了。後來,陸續從有心人架設的紀念網站更多了解她在加拿大的生活,並重新認識翁姊妹的一生和她對粵語聖詩創作的貢獻。

我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返教會的,那時候唱的聖詩絕大部分都是翻譯的作品,像《普天頌讚》和《青年聖歌》這些詩集中的詩歌。這些作品不單只音樂結構比較複雜,可供詩班四部合唱,而且歌詞也以普通話為坐標來翻譯,用粵語頌唱時總是格格不入,不少字詞變得離奇古怪,甚至會成為閒來的笑話。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齊唱新歌》的出現一下子打破了這個格局,在本地聖詩創作方面闖出了一條新路,就像許氏兄弟稍早的〈鐵塔凌雲〉和許冠傑其後的粵語歌對香港樂壇的影響一般。而翁慧韻就是《齊唱新歌》的主要創作者之一,她也成為了創作本地聖詩的先行者。她所創作的聖詩,不少都成為了經典。一九八三年,她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香港基督徒音樂協會(ACM,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前身),該機構日後更成為現代粵語基督教聖詩的先鋒。希望香港教會不會忘記她的默默耕耘和貢獻,更希望日後有研究者為她在本地聖詩創作上的貢獻和成就作出公允的評價。

二、創作的特色

翁慧韻既有作曲也有填詞。我在她離世後才知道,原來她受過傳統的音樂訓練,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音樂系畢業,之後更獲獎學金在美進修音樂碩士,然後再讀神學。她有充足的訓練和準備,來從事聖詩的創作。

我是音樂的門外漢,難以從音樂方面評價翁慧韻創作的水平和成就。我只能説,她的作品都易上口,可以拿著結他邊彈邊唱,像那個時代的流行曲一般。

在填詞方面,翁慧韻的作品有豐富和廣泛的題材,包括讚美、團契、靈修、友情、親情、愛情、教會、社會關懷、校歌等。例如,靈修類有〈將心給我〉丶〈我的感謝〉,親情類有〈橋〉,友情類有〈同路人〉、〈愛是力量〉,愛情類有〈永遠的承諾〉,團契類有〈教會一家〉,頌讚類有〈頌歌響遍〉、〈祂的一生〉,社會關懷類有〈動力信望愛〉、〈這首歌〉、〈風雨念香港〉,校詩類有〈日出〉。她要表達的顯然是:基督信仰可以和應該進入生命的每一個範疇,讓信仰照亮和聖化生命每一個部分。她的創作,對比時下不少聖詩創作只強調讚美上主而忽略腳踏實地的在世生活,把信仰規範在教會四堵圍牆之內,簡直就是舊約先知振聾發聵的曠野呼聲。

另一方面,翁慧韻填詞的作品亦很有時代性。她於一九八四年創作的〈風雨念香港〉是回歸前後教會界聚會中常常選唱的歌曲,至今仍無可代替。歌詞不單只描述了香港回歸的處境,一句「原來根已種植土裡」更充分表達出香港人上世紀八十年代日益濃厚的本土意識。而「能戰勝懼怕困惑」和「努力共抵擋,風雨再來臨,不怕雷鳴搖撼四方」幾句,則反映出香港人在回歸過程中的憂慮和恐懼。至於副歌歌詞:「憑信與愛捨已為人群,能戰勝懼怕困惑;齊獻上信心丶忠心丶熱誠,明日燦爛共同創!」則以基督信仰為香港社會注入能量。

同時,翁慧韻所有填詞的作品,一字一詞都是配合音樂的,用廣東話唱起來,就像唱廣東歌一樣那麼令人感到既流暢又容易產生共鳴。對比時下一些不合粵音或者硬塞不合適的字詞以配合音樂的創作,的確不可同日而語。唱翁慧韻填詞的粵語聖詩,就像唱許冠傑或黃霑的粵語流行曲一樣,絲毫沒有突兀的感覺。這要有相當的音樂造詣和語文的訓練,而翁慧韻在她的作品中不知不覺地發揮了她這方面的能力。好的音樂作品不一定要驚人,但一定要耐聽和耐唱。翁慧韻的作品肯定可以通過這一個測試。

三、結語

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認識翁慧韻姊妹。她那時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的幹事,我是一名中學生。她的作品伴著我信仰的成長,也成為滋養我信仰的養分。她的離開使我失去了一位屬靈上的長輩,也使香港教會失去了一位本地聖詩創作的表表者。但是,我相信她所創作的聖詩不會就此消失,而是會繼續被頌唱和像寶藏般被發掘。她的作品,仍在説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