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廬】為人父母的再思

733

彭曉宏 本會臨床心理學家

最近一段時間,因工作及生活需要,一口氣重溫了幾本管教的好書:《勇於管教》、《童年的困擾》、《有話慢慢說:父母如何與青少年溝通》、《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Parents in Pain。如果你是父母師長,我鄭重向大家介紹。

近幾代的父母,是在權威至上的年代成長。兒時面對的長輩多是權威型(Authoritarian)。我記得念小學時,常看見頑皮的同學被召去校長室打手板,也常看見同學身上帶著幾條藤條印上學。從前的父母師長,管教的著眼點是放在道理上,很少放在孩子的感受及理解上;父母師長未必在意自己是否太惡、責罰會否影響和孩子的關係。

現今的社會改變了,變得較以孩子為中心(Child Centre),較著重孩子的自尊,師長教育時多顧及孩子的想法及感受,也給予更多選擇,採納更多孩子的意見。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大人分享較平等的身分及權利。經常在教會與為人父母的弟兄姊妹傾談,聽他們埋怨青少年的孩子只懂得分享權利,卻不願分擔在家中的義務和責任,感嘆現在這一代跟往時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大相徑庭。另外,輔導室內也聽到家長分享管教時的矛盾掙扎,不懂如何管理孩子,未能在孩子的打機行為上設立界線,在問題變得嚴重後,自己會情緒失控和孩子衝突,關係變差了又無效果,跌入懊惱內疚的深淵⋯⋯。

管教的金科玉律,在愛中管理孩子

爲人父母是一個漫長的關係——孩子由嬰兒到小童,由青少年到成年。父母和孩子建立及保持彼此親密的關係,是最重要的事。父母必須認清楚這點,因此在生活上有所選擇、並在行動上能有所配合,特別在忙碌的香港、工作及學業壓力大的香港,彼此能夠視與對方的關係為最重要的一環。可能要捨棄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留時間給大家。這些時間是彼此能夠分享、一起享受同在的活動。

爲人父母是一個漫長的學習——學習在不同的階段如何管教孩子。孩子和正常的人一樣(有自己的慾望),需要被管教。沒有孩子寧願少吃糖,寧願先溫習後玩樂,或能脫離玩手機各樣的引誘。父母的責任及目標,是讓孩子好好地被父母管教再學習自我管理。管教過程不一定愉快,但如父母必須勇於管教,塑造孩子的品格及行為父母責無旁貸。鼓勵父母能夠不斷虛心學習,錯是不要緊的,只要肯承認及改進,不停提醒自己要用良好的態度、言語及方法去管教並身教。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在愛中管教孩子。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的反應也是公平的,多數都會以愛及順服回應父母。

記得工作上頭幾年,遇到行為有問題的孩子,起初也感到頭痛(加上那時還未成為母親,實戰經驗更少),要學習在輔導關係中定立界線,如何既不動氣,卻又能限制小朋友試底線的情況。幾年後,工作又涉及輔導Band 3中學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困難更大。不過,接觸這些學生,讓我更確定,大部份反抗校規或師長的學生,只要他們感受到師長、輔導員的愛心(heart),不因他們的挑釁行為而嚇怕、唾棄他們(其實他們在試試看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在看你是如何回應他們的行為),也不因他們的試探而失守底線或被利用;他們便會開始尊重、相信你,然後會慢慢地打開心扉,接納你進入並改變他們。面對這些孩子,當中要有很多嚴守的愛(tough love)。 最後,我想分享在 “Parents in Pain” 這本書的得著,作者很能道出為人父母的極至。作者是一名醫生,也是五名孩子的父親,他分享自己其中一個孩子學壞了的經歷。當中他經歷了憤怒和羞恥,如何面對因孩子的反叛而來的痛苦,如何不放棄繼續愛孩子。作者真正體驗到孩子是一個生命個體,為父母可以努力做自己可做的本份,但不能控制孩子只能向上主祈求看顧。這本書很提醒我作父母的須每天以謙卑的心向天父求智慧及愛(agape)去教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