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二零二二年度周年代表大會總幹事報告書

967

王家輝牧師

1. 2021-2022回顧與現況

1.1 人事動態

1.1.1 榮休及離任

榮休:歐鑑輝牧師、社會服務總協調主任郭偉強先生、鄧達強牧師、鄧智光校長、梁淑儀校長、簡燕玲校長、劉仲宏校長、韓永華校長。

離任:張亦農牧師、劉文祖牧師、黃慶深牧師、游鳳賢牧師、黃偉昌牧師。

謹代表本會仝人衷心感謝以上8位榮休同工及5位離任同工過往多年的忠心事奉和盡心服務。

1.1.2 外借

姚志豪牧師(借調至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擔任教牧事工部副主任)、翁傳鏗牧師(繼續借調至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擔任社長)、高國雄牧師(繼續借調至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擔任校牧)、許開明牧師(借調至紐約神學教育中心暨漢語網絡神學院擔任中心「研究項目副總監」及神學院「拓展副院長」和「研究部主任」)。

1.1.3 新任

聖光堂堂主任何建基牧師(恢復本會在職牧師身份)、莊珮嘉女士(區會助理執行幹事 — 部份時間)、陳偉強先生(區會工友)、社會服務總協調主任盧松標先生、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甄靄齡校長、基法小學郭文釗校長、基全小學葉雪妍校長、何福堂小學尹淑芬校長、福幼幼稚園李嘉雯校長、張筱瑋宣教師(區會助理執行幹事)。

1.1.4 安息主懷

陳純嘏師母(陳瑞蓮執事)、周韋少冰校長。

1.2 堂會、學校、社會服務

1.2.1 堂會:內外夾擊,砥礪前行

在嚴峻的新冠病毒疫情中,堂會在推動使命和維持基本運作也是十分困難。香港衛生防護中心以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起界定為疫情的第五波,至今仍未完結。在最高峰的時候(2022年3月3日),單日從檢測得出的陽性個案為76,991宗,數字相當驚人,超出本港醫療系統能夠負荷的情況。在這段時期,「限聚措施」非常嚴格,連在私人地方超過兩個家庭的群聚也被禁止。被界定為宗教處所的教會,亦只容許受薪員工內進處理必要的工作。所有教友、義工等全部也禁止進入舉行崇拜的地方。這樣嚴格的限制歷時十週,至二零二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才重新開放。在這段期間,教牧及幹職同工要想盡辦法令每週的崇拜不會停頓,故此在人手極之有限的情況下,盡量簡化崇拜程序,俾使崇拜能以實時直播方式進行。亦有部份教會,為了保持崇拜各個環節也讓弟兄姊妹可以參與事奉,故此便以分段錄影方式進行,然後再由同工或義工將所有片段整合為一個崇拜。這些挑戰可說是史無前例!

在教會重新開放後,「疫苗通行證」的措施,令未接種疫苗的弟兄姊妹、同工或新來賓均無法進入教會。因未接種疫苗而要被拒進入教會,這明顯有違信仰原則。雖然眾多教會領袖也向政府反映意見,可惜最終仍未能改變這項措施。返教會參與聚會的人數因此減少了。

縱然面對這樣令人困擾的限制,許多教會也在夾縫中繼續實踐使命,尤其關心在疫情當中受最大打擊的基層家庭和特別辛勞的清潔工人。在疫情稍穩的時候,向有需要者提供生活基本物資或關懷問候,可說是雪中送炭的愛心行動。

除了病毒肆虐,令教會要在兼顧衛生風險與堅持使命實踐中取得平衡外,移民潮對教會也造成不少衝擊。曾聽聞有教會近四份一會眾移民他國;亦有教會遇上主任牧師年初榮休,及後資深教牧同工和幹事相繼移民,結果只剩下一位年資較淺的傳道人繼續牧養會眾。在堂會中,長執和從事教育、醫護和社工的信徒,移民比率也是相對較高,致令領袖層和事奉人手出現青黃不接情況。因「離別」帶來的負面情緒也是牧養工作所需要針對的。

面對內 (疫情)外(移民潮)夾擊,堂會的處境當然困難,可是這並不代表只能自怨自艾。在艱難的處境中,堂會重新審視事工的優次,也從過往以聚會、活動為重心的教會生活,轉為以個別關顧、一起學習為重心。還有留下的信徒要學習承擔更多責任,較年輕的信徒亦有機會參與教會的決策。尤其在疫情限制下,教會對於使用電腦網絡和媒體維持崇拜和牧養工作,這方面通常也是年輕人佔了優勢。他們的參與和創意為教會帶來新的景象。

1.2.2 學校:風雨同舟,一間也不能少!

面對出生率持續下降、移民潮和跨境生無法來港所影響,適齡學童人數大減已是大勢所趨。學生人數減少,隨之而來就是學校要面對縮班。倘若傳統名校在收生上也感壓力,那麼成績稍遜的學校所面對的壓力則更大。縮班、與他校合併,甚至是「殺校」的威脅纏繞著學校。除了學生移民,其實教師移民的比率也相當高。我們單從報章的招聘廣告可見,許多學校要聘請校長、科主任和教師。有少部份學校,在學年開始時也未能聘請到足夠數目的教師,需要由代課老師暫時頂替。

區會慣常在學年初舉行「新聘教師座談會」,讓新加入本會各中、小學和幼稚園的教師可以認識區會辦學的精神和理念。原以為去年有200多位新聘教師已是歷史新高,怎料本學年竟有多達355位新教師加入服務本會學校。當然事情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我們失去一批資深教師,但另一方面卻為年輕而有能力的教師,增加許多晉升的機會,亦為學校變革注入了生力軍。

區會位列本港五大辦學團體之一,大部份中、小學或幼稚園均深受家長歡迎,然而在這樣的處境下,學校的存亡並非個別學校的問題。區會學校同氣連枝,大家同坐一條船,一起經歷風浪和考驗。去年十月中正式成立的「中小幼校長聯會」,當中包括了本會有關、直屬和堂會開辦的學校,合共83位校長。

在重重挑戰下,各位校長一方面要帶領教師團隊保持教學質素,而另一方面亦要想出對策保持收生率。在部份學生人口嚴重不足的地區,學校面對的挑戰更大。在一片併校與殺校的浪潮中,區會的立場是「一間也不能少」!採取這個立場並不是單靠空喊口號就可以。我們必須得到各持份者的支持,才有機會保住每一間學校。學生的潛能是否能夠有發揮的機會?在學業成績之外,學生在其他方面是否有均衡發展?個別學校的特色在哪裡?公眾人士是否也有機會得悉和分享?這些不單是透過自我評估而得出結論,還須獲得外界的肯定才是上策。

1.2.3 社會服務:機動靈活提供支援

區會的社會服務規模屬中小型,主要集中在家庭支援服務、個別輔導服務和跟學校相關的服務(如:特殊幼兒中心、中小學及學前駐校社工等)。

由於行政架構較簡單,故此服務的機動性也相對較強。我們重視每一位受助者,希望他們能夠得到最適切的支援。以個別輔導為例,有部份受助者在移居外地後,面對適應上的困難,亦因而衍生其他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問題。基於信任緣故,這些在外地的受助者極之希望跟本會的輔導同工繼續聯絡,而同工亦重視這份信任關係,故此要協調時差來延續支援工作。這不單是機動靈活的表現,更是真摯關懷的態度,令受助者倍感溫暖。

此外,因著疫情影響, 經濟受損,倘若家庭在此時有突變,情況更加困難。在各方的慷慨支持下,區會撥備指定用途的「緊急支援金」,在過去一年透過各堂、校和服務單位的轉介,共支援28個特殊緊急個案,合共批出支援金$214,664。

關懷工作並不是單方向的,因著大家也認同區會所提供的社會服務能幫助真正有需要者,故當區會要為社會服務籌募經費時,也得到十分踴躍的回應。我們從「慈愛券」籌款和賣旗籌款的結果就可以看見,許多人也關心區會社會服務所需。這樣雙向的關懷是健康的關係,亦是充滿感恩之情,同時也是實現「建立具溫度與味道的教會」的願景。

2. 2022-2023事工中心:「上帝居首 植根聖言 立足此地 效法先賢」

2.1 「主道日嘗」

在去年周年代表大會總幹事報告來年的計劃時,僕提出由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將臨期第一主日後的週一)起,安排本會全體教牧同工透過預先錄影,每天(主日除外)按讀經日課分享聖言啟迪。有關錄影片段上載於本會網頁及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5lONE6N4QHSVCaRXLHC2A/featured,鼓勵各堂兄姊、各校師生、各服務單位同工每日定時收看。期望透過每日聆聽聖言,讓眾兄姊、師生、同工的生活植根聖言,生命以上帝居首。此項計劃正名為「主道日嘗」,每日凌晨準時在網上發佈。自這計劃啟動後,區會的YouTube頻道從未足200位訂戶,增加至現在有1,040位訂戶。每日一般的瀏覽次數均在300次以上,而單一錄影的最高累積瀏覽紀錄曾高達至3,500次。過去一年,共有65位本會牧師、44位已差遣本會宣教師及10位堂會宣教師參與分享。在此感謝各位協助分享的教牧同工,亦感謝各主內同工、同道積極推介,讓更多信徒從上主聖言得著啟迪。由於經課乃三年一個循環,故此在來年將會繼續此項計劃。

2.2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信念與核心價值〉

為回應當前處境,去年二月成立「回應時代文件研究小組」著手撰寫基於本會信念與核心價值之信念書。小組在擬定初稿後,先後在神學牧職部及常務委員會進行反覆討論和修訂,最終整份文件於本年九月份執行委員會會議上獲得通過。整份信念書之全文可見於本手冊第13-14頁(編註)。歡迎各堂、各校在有關刊物或網頁轉載。

2.3  大專事工

原先計劃從上學年開始由區會層面推動本會之大專事工,可惜因疫情所限,大專院校上課模式仍以網上授課為主,許多集體活動也難以推行。唯仍十分感謝本會各中學校長的支持,讓我們可以跟72位入讀香港中文大學的本會中學畢業生取得聯絡。另外,亦有幾位入讀香港教育大學的本會中學畢業生及本會堂會青年人在岑樹基牧師(該大學基督教信仰與發展中心主任)安排下參與校內聚會。期待在本學年,當大學教學及其他活動回復慣常狀況,而本會亦有專職同工策劃事工後,本會的大專事工能有更具體的發展。在此需要各位中學校長及各堂堂主任一起支持此事工。

2.4  聖樂事工

2.4.1詩班大匯唱

本會除設聖頌團外,各堂亦不乏聖樂人才與熱愛唱詩事奉的同道。本會各校的合唱團亦是極具水準,唯過往較少有機會讓大家相聚一堂,互相學習與一同以詩歌讚美上帝。原先計劃在本年暑期舉行詩班大匯唱,可惜疫情影響了集體練習與聚會的安排。在上帝的恩典與眾人的努力下,本年詩班大匯唱定於十一月二十七日(主日)下午5時30分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舉行,主題為「上帝居首」。屆時有本會聖頌團、三堂(香港志道堂、青衣志道堂和梁發紀念禮拜堂)聯合詩班、真光女書院合唱團、英華書院合唱團及崇基學院禮拜堂詩班一同參與獻唱,並邀請高國雄牧師、李筱波牧師和翁傳鏗牧師作信息分享。歡迎屆時踴躍出席。

2.4.2敬拜事工交流

除傳統詩班事奉外,本會部份堂會均設有敬拜隊。過往敬拜隊之間的交流多數是熟悉的堂會彼此聯絡。為促進各堂敬拜事工交流,區會專責同工率先聯絡部份有興趣參與交流的同工、同道開設通訊群組互相認識。預備在來年舉辦敬拜事工交流會,屆時亦會歡迎有興趣的堂會加入。期望可以互相學習,豐富經驗,帶來更美的事奉。

2.4.3歷史研究

2.4.3.1區會發展

二零二三年乃中華基督教會創會105周年。一般而言,每十年才會舉行大型感恩慶祝活動,然而五年也屬一個重要階段,亦為五年後的創會110周年作準備。本區會可說是中華基督教會合一運動現存唯一的繼承者。自一九五八年向香港政府獨立註冊後,無論堂、校及社會服務的發展均與香港社會的變化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然而這數十年的區會發展卻從未有深入的研究,因此藉著創會105周年的日子,僕準備啟動區會發展史之研究項目,並徵得陳智衡牧師(現任建道神學院神學研究部副教授/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總監/中國文化研究系主任/出版事工統籌)負責領導此項研究計劃,期待在二零二八年創會110周年能將研究成果付梓。

2.4.3.2來華傳教士與中華鉛字印刷發展史

澳門馬禮遜紀念中心正在籌備紀念馬禮遜來華傳道 220 周年(2027年) 。由於來華傳教士對中華鉛字印刷術的發展有重大貢獻,而其中一位重要人物乃台約爾牧師(Rev. Samuel Dyer),其墳位就在澳門白鴿巢公園及基督教墓園內,安葬在馬禮遜牧師與其家人墳位的旁邊。從探討來華宣教工作而帶動中華鉛字印刷術發展,以致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可以看見達成宣教目的之外的成果。期盼這項研究除了能夠引起教內的注意,亦希望讓教外人士也感興趣。

3. 牧職專業及發展

為提升在職教牧同工的牧職能力,並增強下一梯隊接棒的信心,神學牧職部的牧職專業及發展小組經過反覆討論後,期望在未來集中四個範疇建立本會教牧同工:i)領導力訓練;ii)神學反省;iii)道的職事及iv)靈命塑造。上述訓練非但需要樂意接受裝備的教牧同工參與,更加需要堂會的支持和配合,例如:給予足夠進修假期讓同工可以專心參與訓練。深信有關訓練對教牧同工本身與堂會皆能帶來裨益。

4. 物業發展

4.1 元朗東門口地段

籌劃多年預備重建在元朗東門口地段上的破舊物業,建成後將會用作本會牧師退休住所。經過同工多番努力向有關當局爭取批准重建事宜,亦得本會相關小組成員以專業知識從中協助,是項工程招標程序亦順利完成,並在本年九月份執行委員會會議中獲得通過。待政府發出正式批文後便可與中標之承建商簽署工程合約。若進展順利,可望於明年年底或二零二四年第一季完成所有工程。由於建築成本上漲,整項工程造價達1,700多萬元。重建後之物業將包括三棟村屋(礙於重建須按原物業的面積作規限,因此每棟村屋的面積較一般村屋略小),合共提供十個單位。敬請各主內同工同道支持工程費之籌募工作,以示對各位退休牧師、師母表達關懷與敬意。

4.2 何福堂會所地段

何福堂會所地段在過去逾二十年,曾經歷數次與地產發展商達成協議進行重新發展,可惜每次皆因特殊情況而告吹。直至去年本會獲市區重建局邀請,參與一項名為「重建非政府機構用地中介服務計劃」,由市建局全資擁有的中介服務公司為何福堂會所地段重建及優化設施提供初步的專業評估。由於此計劃乃政府發展局委託市建局執行,故此在補地價事宜及協調各政策部門也相對容易。本會相關小組亦不敢怠慢,在過去一年除內部會議外,亦與市建局職員及管理層頻密接觸,期待在今年十月底取得評估報告,並於本年年底前簽署合作備忘。是項計劃將會為本會兩所學校(拔臣學校和何福堂書院)興建新校舍,復修及活化古蹟群,而本會亦會得到若干住宅單位及可作社會服務使用的地方。因計劃仍在磋商階段,按保密協議,恕暫時未能提供詳情。待本會與市建局達成共識後,將會向執行委員會作詳盡報告,並須經執行委員會通過方能落實。請各位主內同工同道懇切禱告記念。

5. 與內地及境外聯繫

自二零一九年社會運動開始,至近三年的疫情阻隔,本會跟內地教會及境外友好教會與機構的聯繫也受影響。隨著通關與出入境復常將至,本會與內地及境外聯繫的工作亦該回復正常。僕在本年九月初藉參與「普世教會協會」大會會議之便,有機會跟中國基督教協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美國長老教會、世界傳道會、亞洲基督教議會及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的主要同工會面。本會向來著重普世合一運動,上述教會和機構跟本會關係亦較為密切,理當加強聯繫與合作。很榮幸在是次大會會議中,僕獲選為普世教會協會中央委員,更加需要擔當在本地、亞洲地區及普世教會層面推動合一運動的角色。期望本會青年同工及信徒有更多機會透過不同平台擴闊視野,傳承合一運動精神。

6. 結語

綜觀過去一年,無論香港或世界仍受疫情影響,移民潮對家庭、社會和教會帶來的衝擊,再加上俄羅斯與烏克蘭戰事拉鋸逾半年,造成嚴重人道災難,亦影響全球安全與經濟狀況。面對上述情況,本會無力改變大局,但我們的堂、校和社會服務單位卻應繼續謹守崗位,不單不要成為欺壓者,更要關懷被忽略、在弱勢以及無助的一群。這正是道成肉身基督的福音,願共勉之。 編註:全文可參閱本期《匯聲》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