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崇拜:誰在觀看的「一場戲」?

676

陳志堅牧師 望覺堂

曾讀過一篇有關「教會本質」問題的文章,作者指出「教會」與一般社會上的機構組織「不同之處」乃在於「教會」(亦即我們)是一個「敬拜上帝」的群體。而作者所講的「敬拜」並非單指每主日的「崇拜」,因為「崇拜」只不過是我們敬拜上帝生活的一部分而已。而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四章23節所強調,我們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更不可或缺。

「心靈」乃指人的情感。用「心靈」去敬拜上帝,乃是要「出自真心」、「發乎內心」、「毫無保留」地去敬拜祂。因此,一個蒙上帝悅納的崇拜,並非「始於」每週六/主日在教會中的崇拜,而是「始於」我們日常生活中與祂的交往、接觸、溝通和經歷。試想假若我們日常與上帝沒有往來,「冇乜兩句」,對祂亦沒有實質的認識,更談不上有經歷的話,那麼上帝最多只是一個「觀念」/「名字」,與我們毫無關係,試問我們又何來可以在每週的「集體崇拜」中以「心靈」來敬拜祂呢?

而「誠實」的希臘原文直譯為「真理」,所指的除要按聖經真理的教導而非單憑個人的喜好來敬拜上帝外,更帶出每一位「敬拜者」的生命,必須因著上帝的敬拜而有所改變。因此,每一個週六/主日崇拜,亦非「終於」完成所有「崇拜程序」,而是帶著上帝的教導和恩福,回應祂的呼召,被祂分別為聖,差遣進入世界,繼續在不同崗位和位分上,實踐祂的教導以及完成祂所交託的工作和使命。而透過實踐信仰,我們更能經歷上帝更多的同在和恩典,以至回到教會與弟兄姊妹一起敬拜上帝時,我們能由衷地向祂獻上真誠的讚美和歌頌!

另一方面,我們如何理解自己在「崇拜」中的角色及位置,也會直接影響我們在崇拜中的「態度」。

曾在一個有關「敬拜更新」的研討會中,聽過一位嘉賓講員以「一場戲」來比喻「崇拜」。他說若將「崇拜」比喻為「一場戲」的話,那麼「一般的看法」就以為上帝就是這「一場戲」的導演,是「靈魂」,是最重要的。而教牧同工、主席、詩班員、指揮、讀經員、司琴及其他崇拜司事人員,在導演的安排指導下,表演「一場戲」,讓台下的「觀眾」(會眾)欣賞。而這「一場戲」成功與否,全視乎台下「觀眾」(會眾)的反應和感受而定。

然而,這一位嘉賓講員卻強調:真正的敬拜,上帝才是「觀眾」(也是「唯一的觀眾」),而聖殿裡的每一位弟兄姊妹,我們都只是演員,有份參與有關的演出!而教牧同工充其量只是導演,協助安排、配搭及帶領整個聖殿中所有弟兄姊妹一起敬拜上帝。我們「每一位」都在台上,演出「一場戲」讓上帝觀看。

若是如此,那麼我們就必須重新檢視自己每週六/主日回教會崇拜時是否「守時」、「安靜」(曾是早期困擾教會的嚴重問題),並且懷著一個期待敬拜上帝的心?與此同時,也要留意我們崇拜的態度:唱詩時是否沒精打采或「愛理不,理」?詩班獻唱時是否口唱心和、全然投入?聽道時是否存謙卑的心,專注聆聽上帝藉講員帶出的信息?奉獻時是否甘心樂意,並透過金錢的奉獻這一個行動,將自己全然的獻上,被上帝使用?最終有否按上帝的心意,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祂,蒙祂的悅納?

誠然,在「敬拜」的操練上,我們個人及教會仍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間,但弟兄姊妹請不要灰心,更不應掉以輕心,因為我們「如此事奉(或作敬拜)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十二1下)。共勉。

編註:原文出自陳志堅:〈致主內弟兄姊妹的家書(九十二)〉(2023年2月24日);文章及題目略經編輯修訂,蒙作者允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