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一定要做啲嘢

1876

信徒培育部青年小組足印計劃

復常後,「足印」成員終於在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見面!傾談中,大家都在探索「足印」在這個時候可以怎樣招聚青少年,堂會又會有甚麼需要,青少年和堂會能否如以往般參與「足印」,走訪其他堂會、與牧者傾談和為牧者祈禱,遇有需要時又可以支援有需要的堂會舉辦佈道會,或對有特色的堂會作深入認識,及在周邊作遊蹤活動?

當大家仍處於不大掌握堂會狀況,又在不少堂會同工流失與區會同工替換之間,難以連結去了解堂會實際情況之下,有成員說︰「點都好,抖得太耐喇,一定要做啲嘢!」就這樣,我們決定要計劃展開復常後的「足印」,期望邊做邊了解堂會及青少年的情況,再作日後較長遠的計劃。

大家抓住疫情期間香港人增加了本地遊,多了走訪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而區會屬下的堂會、學校、機構等多達過百間,加上「足印」最早期的活動都是以走訪、打咭等模式進行,故此小組就將這玩法配上現時香港的情況,設計出「足印2.0」升級版。

活動玩法主要是參加者需到訪區會屬下堂會、學校及機構,並與該堂/校/機構拍攝並提交自拍照,根據下列情況獲取分數,包括︰建堂100年或以上堂會、離島堂系列、「過三關」(集齊港九新界堂會或學校或機構)、堂校系列、快閃 bonus (由小組不定期推出導賞活動)。

「足印2.0」升級版於二零二三年五月中推出,十月三十一日完結。是次以個人名義參與的人數比往年多,可惜真正掌握遊戲規則、有耐力與時間完成活動的要求,卻不是個個都可以,所以到最後只有五位參加者完成活動,勝出者會一同前往澳門遊玩及到澳門的堂會打咭,冠、亞、季軍更被邀請出席區會二零二三年的聖誕聚餐,並在聚餐中頒獎。以下是部份參加者及小組成員的分享︰

冠軍︰任國豪弟兄  青衣全完堂

參加「足印」最初只是想自己經常會周圍去,如果地點夾到,都可以去打咭,於是就定了某些日子去哪一區,設定好路線,預計1至2小時走訪,心想要玩就要去到盡,最後去了32間堂會/學校打卡。不過,其實走訪過程不是太容易,有些堂會很難找,又有些會摸門釘,還有到離島堂更難,本打算九月會到林馬堂的獻堂禮,擔任攝影師時順道打卡,賺取多些額外分數,但最後因他們改期,就沒有去了。還有,令我最不明白,有些堂會設立在大廈內,要經過一度閘或保安登記,才可以到達教會門前,不論香港或是澳門,有感阻礙了人前去教會的機會。

活動中,有三間教會令我較深刻,有一間崇拜是在下午才開始,另一間在平日晚上近七點前往,仍有教牧同工招待,真的辛勤。一間在學校內,而沒有指示牌,都是小朋友帶我去拍攝,一入去,發現同工熟口熟面,原來是前一天拍攝按立牧師聚會時認識。

在參加快閃行動—香港仔線,有機會參與基富堂崇拜,認識到該區歷史、重建及發展,崇拜地點有些偏僻,在學校內接近頂樓的地方舉行,因舊區有不少長者,慶幸有升降機;還有,去別人教會,會見到自己教會有甚麼不足,有甚麼可取,也是一個不錯的體驗。雖然澳門一天遊的行程有少許趕,但可以認識當地歷史,到堂會打咭,又可遊覽不同景點和品嘗特色小食,確實不錯。

多謝整個「足印」活動小組的安排。

亞軍︰葉德志弟兄 天愛堂

當鍾嘉媛牧師建議我參加「足印」活動的時候,我還在猶豫不決。然而,經過一番思考,我意識到這不只是一場冒險,更是一次深入自我探索的機會。因此,我決定踏上這段旅程,沒想到它最終會成為我人生中一次難以忘懷的經歷。

活動一開始,我們天愛堂這支同工團隊因為挑戰打咭任務,走訪了眾多隸屬於中華基督教會的教會和學校。出乎意料地,我們贏得了第二名。這份成就感遠遠超過了獲獎本身,因為它代表了我們作為一個團隊共同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抵達澳門後,從最初的不確定感到最後的全身心投入,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其中不乏讓人驚奇和愉悅的經歷。我和其他得獎者、小組的牧者及成員踏遍了澳門的每一個角落,從燈光璀璨的銀河酒店和娛樂場,到那些寧靜安詳的教堂,每一步都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

在銀河酒店前,資本主義的繁華景象讓我震撼不已;而站在基督教墳場前,我則陷入了對人生意義的深沉思考。這些豐富的內心體驗是我之前從未有過的。

澳門之旅同時也是一場味蕾的探索——氹仔的豬仔包和貓山王榴槤雪糕為這趟旅程增添了無比樂趣。此外,參觀馬禮遜小教堂更是讓我對澳門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這次體驗讓我認識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由無數的足印組成,我們所選擇的每一步都會塑造我們人生的路徑和風景。我深深感謝這次機會,它不僅豐富了我的生活經歷,也讓我對未來滿懷期待。

回顧這段旅程,它教會了我如何更加寬容和懷抱愛心。現在回想起來,我為當初的決定感到無比自豪,因為這次經歷已成為我人生中非常珍貴的一部分。

季軍︰胡偉臨弟兄  林馬堂

參加呢次嘅足印活動,其實本身都係抱住玩下玩下嘅心態,都冇估到自己可以拎到第三名。玩嗰陣,喺香港唔同角落走來走去,探訪唔同嘅教會,都探訪咗好多自己都未去過嘅地方,亦都有啲大開眼界,例如有啲教會居然係喺啲樓層中間,隔離就已經係一啲住戶,呢啲都係我唔會估到或者諗到,估唔到一楝平平無奇嘅建築物,裏面居然都「藏」有一間教會。

之後當我得知自己居然攞到第三名時,都嚇咗一跳,不過可惜因為要考試,所以都「蝕」咗一餐飯。之後澳門一日遊嘅時候,我都好驚訝,原來而家去澳門可以咁快就到,可以咁方便,雖然澳門真係人有啲多,亦都行到有啲攰,但係都收穫良多,希望有機會再多啲參觀下啦!

第四名︰張耀聰弟兄 & 星期TEEN地 合一堂九龍堂

與一眾團友及導師參觀認識區會裡六間擁有獨立座堂的堂會。從出發前的背景認識,以至現場拍照及參與其中,很是感謝先賢的不斷努力,從盼望中、信心裡頭成就了一個一個獨立卻又合一的群體。團友在流著汗水認識的過程中,見證了百年歲月的痕跡,更有機會見證全新堂會的建成,在我們的基督徒生命中,留下了一個個感恩而合一的足印。

小組成員: 鄧苑晴姊妹 合一堂九龍堂

這是我第一年參與作「足印」活動籌委的工作。以往於區會亦早已聽聞此活動,惟自己未有實際的參與,故是次的籌備工作亦是自己的初次體驗。

為鼓勵區會內教友參與,是次籌備中亦討論到以導賞團的形式舉行,期盼除了認識教會外,亦能對教會附近的社區和歷史有多些了解。而該次於正式舉辦前,籌備小組亦有事先進行探訪,亦是我在此次籌備中感受最深的部份。

1.  城市的變

可能以往少有關注香港仔這個地方,所以也少留意相關新聞;來到這裡的感覺是舒服、開揚:城市裡多是馬路汽車、高樓大廈;華富邨的公屋、居屋都不太高,尚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天空;馬路、汽車都較市區少,故雖然不是遊客區,但亦算特別,好像穿越時空看到了60年前的香港。

閒談後得知這裡將要發展再重建,討論亦提到重建後的樓宇密度應該會較現時高、又或是引進更多「堂皇」的設施與建築,或許很難再看到如此風景,頓覺可惜。

2.  瀑布灣與觀音

沒想到香港也有瀑布!而且在以往的地方聽到以往的歷史、相關事情,也會特別深刻!

3.  堂會的需

堂會平日聚會地點於一所中學裡頭,教牧同工辦公室就只有兩個房間,亦沒有太多空間供團契或小組聚會;與自己身處的教會很不一樣。因為想起現時少年團契的青年人,團契完結後還會繼續於教會流連、「打躉」,假如我們的團友亦能參與,可以讓他們對「教會」有不一樣的眼光。

最後,雖然參加者的人數不多,但從他們上載的堂會照片中,亦感受到他們的用心參與:盡力找出能獲得額外分數的堂會(如:有堂校合作的堂會及學校、超過一百年歷史的堂會等)。在點算的過程中,一眾籌委對區會轄下堂會的認識也頓時加深,亦發現了一些一直被「誤認為」是屬於區會的學校呢,實在有趣!

「足印」活動可能在此時就告一段落,但我相信,參加者對區會各堂的認識不會就此停步,當區會將要以不同形式讓會友更多認識區會時,盼這次經驗也能成為未來的養份。

後記

是次活動已順利完結,「足印」也長達十年,創建了不同階段的活動,得到不少牧者和弟兄姊妹的認識和參與,「她」有著另一向度給堂會與青少年認識區會,又可以一起建立關係,共同擁有不一樣的經歷。「足印2.0」已完成任務,在此再次感謝各堂會同工的接待與支持,也感恩與不同堂會的弟兄姊妹分享,由打咭、探索、深度遊、到一同服侍堂會的種種經歷,感謝大家的足印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