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慧雯 本會執行編輯

(續上期)
藉教育延伸社會責任:公理堂早自創堂之初已有辦學傳統,自禮頓道堂及必列者士街兩堂重建完成,馬敬全延續教會辦學使命,先後於堂內開辦公理堂幼稚園(1951-1992)、公理堂小學(1955-1982)及公理堂幼稚園中區分校(1973-1997),馬敬全兼任校長及校監等職。銅鑼灣公理堂學校開辦之時,適逢社會戰後復元,對學前及小學教育需求殷切,故即便校舍規模不大(按現今的標準來看),高峰時期每年卻能容納學生超過四百人,辦學水準深受社會人士稱譽及教育當局的讚許。不過,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更多團體參與辦學,為香港提供更多學位和更完善的校舍設施,三所學校其後相繼停辦,完成歷史任務。
公理堂的二、三事:一九四八年,馬敬全與廣州協和神學院同窗黃麗瑛締結連理,師母原出身潮州基督教世家,婚後隨夫於公理堂事奉,一九五八年受公理堂按立為執事,二人育有一子三女,其中三女慕蓮其後也投身宣教(她是公理堂差傳的宣教士,在法國世界福音動員會(Operation Mobilization)事奉多年直至退休)。若說馬敬全五弟是他在教會事奉中的左膀,師母該為他的右臂,她在教會崇拜與聖樂事奉中是馬敬全不可或缺的幫手,師母更積極投入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婦女聯會的工作,歷年熱心支持普世教會推行之「分文友誼運動」,更不時代表區會參與國際基督徒婦女組織的會議,連結國際間的友誼,是一位傑出的基督徒婦女領袖。馬氏夫婦心懷普世教會,不時接待海外教會來賓到堂訪問,把普世教會的意識帶到公理堂,擴濶教友信仰的向度。

馬敬全曾於一九五五年至五六年間獲洛基佛勒基金會贊助,被選派到美國紐約聯合神學院參加宗教深造課程(Programme of Advanced Religious Studies),修畢課程後獲頒碩士學位(Master of Divinity)。當時,馬敬全的研修主題是「公理宗教會」,因此他對公理宗教會的起源、立會精神、發展歷史、傳統以至體制都有相當的認識;但他沒有將所學全數套入治理公理堂之上,而是去蕪存菁,承傳公理宗優秀的傳統,譬如延續公理宗(Congregationalism)精神。「公理宗」希臘文原文字根是「人民平等聚會」之意,即不論牧師、宣教師、執事、執委、教友,貧富貴賤,皆屬平等,一同服事上帝。此可體現於公理堂選舉執委的制度,每一位符合資格的基本教友,都是榜上的候選人之一;而堂會更是由相同人數之執事與執委兩個群體共同組成。馬敬全進一步解釋:
至於按立牧師,選舉執事,亦不表示彼等乃教會之管理人。牧師站在教友中為平等之首,在職務上是教友委任他分別出來作領導人,依照基督之引領,成為主的忠僕,但其他教友均有每一個人的責任。故公理宗有時被描寫為一屬靈的民主政體。⋯而公理堂始終保持創立時之原有民主精神⋯。
誠然公理宗優秀的傳統固然重要,但馬敬全卻不墨守成規,凡事會按處境並教友得著最大的好處作多方考量:
公理堂既屬公理宗的自由式教會,從開始便把教會傳統的崇拜儀式,聖品人的級制,聖壇的佈置,聖禮所應用的禮文,節日的顏色,聖品人的袍帶等完全摒棄,代之以簡單,自由,民主,純樸的方式,由牧師領導會眾,舉行聚集及崇拜上帝,可是,自從戰後受著環境上的因素和教友的意願,我們本著公理宗以不變應萬變之精神,來應付實際的需要。
例如在崇拜的實踐上,他指出:
查公理宗既然摒棄崇拜的繁文縟節,故對崇拜時的陳設,非常簡化。自本堂成為中華基督教會的成員後,由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所製定的是劃一長衫格式的牧師黑袍,白色聖帶,綉以牧者的杖,斜放在十字架之旁,並配上聖靈的大能火焰,使為牧者多結嘉果,榮耀上帝。至其他所用之紅帶,紫帶,綠帶,黑帶,並非中華基督教會所製定。本堂採用,只藉增視覺中作福音的訓誨。⋯⋯至於如何配合每個主日,讓教友多憑他們的想像力,去發掘其中的豐富寶藏,如果好好地運用,對崇拜和聚會是大有幫助的、日
是故,公理堂雖是一所公理宗背境的教會,但數十年來沿用的崇拜模式並非一切從簡,而是會重視配合節期或主日的聖壇擺設,崇拜中牧師、主禮都會穿上黑色禮袍,牧師聖帶共有五種顏色,在一些隆重的日子,襄禮執事會穿上黑袍及左肩上斜配聖帶。
談到公理堂的主日崇拜,在馬敬全的帶領下,自一九五零年銅鑼灣新堂啟用,第一次主日已設早、日、晚三堂崇拜,直至今天從未間斷。昔日前來參與晚堂的多為附近醫院的醫護人員,透過晚堂讓這群無法參與主日日間崇拜的人士得到牧養和服事。馬敬全曾表示,只要晚堂仍有一位會眾,崇拜都會繼續舉行。另外,還有印製崇拜周刊、每月捐封(取代一直沿用由教牧上門向教友收取「年捐」的做法)、每年的月曆牌、聖壇上燭臺和鮮花擺放的位置,都是由馬敬全創立。崇拜周刊封面其後由馬敬全五弟照馬敬全的構思,每星期按教會年曆或崇拜主日設計不同的插圖,至今仍是公理堂其中一個特色。馬敬全也很重視文字工作,他與師母曾分別編撰或修訂了《教友必讀小冊子》、《結婚手冊》及《基督化家庭崇拜手冊》等書冊,在在幫助不同階段和不同需要的教友,其基督徒生命和家庭的建立。若細數馬敬全治會的四十年間,由公理堂出版或編訂的小冊子、書刊、特刊、月刊等等,當中有神學討論的、培育基督徒生活的、研經的、靈修的、關於公理堂歷史的⋯⋯琳琳總總,不勝枚舉。或許是受團牧馬敬全的影響,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二、三十年間,公理堂青年團契出版團刊與團訊的風氣曾盛極一時,團友投稿亦相當踴躍。
結語:眾人的良師益友
馬敬全一生積極事奉,凡事親力親為。他學養淵博,思想開明,遇有面對生命難題的,他會諄諄善誘,給予啟發,遇有才能恩賜的,他會鼓勵和給予事奉機會。他對教友關懷愛護,親如手足,老弱貧病,必躬身慰問,堂中兄姊不論長幼,都愛戴、尊敬和信任他,都喜歡與他親近。他既是眾多教友的牧師,也是各人生命中的良師、老師、導師和恩師。一九八七年,馬敬全按區會牧師退休條例,年屆七十而退休。他於退休後仍任公理堂顧問一職,定期於主日講壇說教,直至年事過高,身體軟弱,才卸下所有職務。(本文完/本專欄完結)
參考資料:
1. 馬敬全:〈發揚公理宗的優秀傳統〉,百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一百週年紀念特刊1883-1983》(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頁10-13。
2. 馬敬全:〈談談公理堂所編排的教會聖曆和節日所用的色素〉,《公理之聲》第221期(1983年1月),頁2-3。
3.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顧問牧師馬敬全牧師談話紀錄》(2006年7月26日)。
4. 《馬敬全牧師安息禮拜》(2011年4月30日)。
5. 劉美鐘、林綺華等編:《範牧慈恩:馬敬全牧師紀念特刊》(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2012年4月)。
6. 慶祝馬敬全牧師服務銀禧籌委會編:《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慶祝主任馬敬全牧師服務本堂二十五週年》(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1972年10月15日)。
7. 李志剛:〈敬悼香港一代名牧馬敬全牧師主懷安息〉,《基督教週報》第2436期(2011年5月1日),頁7。
8. 李志剛:〈懷念畢生難忘的良師益友——馬敬全牧師〉,《基督教週報》第2437期(2011年5月8日),頁6。
9. 譚國章:〈馬牧師——您常在我們心間〉,《會訊》第359期(1987年4月15日),頁8-9。
10. 〈介紹公理堂學校〉,《會訊》第15期(1958年3月8日),頁11-12。
11. 〈堂會與學校:公理堂—中區分校幼稚園九月三日開課〉,《會訊》第196期(1973年9月1日),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