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幹事心聲】世界何時才能走向和平與安寧?

47

王家輝牧師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八十週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簽署投降書,終結了吞噬約七千萬生命的全球浩劫。這場戰爭波及六十一個國家與地區,超過二十億人被捲入其中。戰火摧毀城鄉,許多人失去至親、失去家園,創傷延綿至今。戰爭從沒有贏家,卻只有無盡的悲劇與悔恨。

世人深知戰爭之害,基督徒更當拒絕暴力。「十誡」訂明:「不可殺人。」(出二十13),耶穌則指出:「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太五9)。基督徒當效法基督在十字架上甘願捨棄己身的愛,不以惡報惡,反倒以善勝惡。

然而,戰爭從未真正止息,世界和平成為空願。俄烏戰爭自二零二二年二月爆發,至今逾三年半,雙方最少有十五萬人死亡,城市荒蕪,百萬人流離失所,導致全球糧食危機加劇。

另一邊,以色列自二零二三年十月七日被哈馬斯以火戰彈突襲,造成近一千二百名以色列人死亡。隨後以色列向加沙發動連串軍事行動,雖旨在自衛,卻釀成嚴重人道災難。聯合國數據顯示,截至二零二五年九月,逾六萬四千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其中兒童佔比例高達四成;加沙醫療系統崩潰,饑荒肆虐,兒童營養不良率飆升,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甚至指控此為「種族滅絕」。這些畫面——兒童在瓦礫中哭喊、醫院無電搶救傷者——令人極之痛心,呼喚我們不止於同情,當積極發聲,推動停火與援助。

若我們真心盼望世界和平,當從自身做起,尤其是基督徒,當以真理教導為原則,踐行信仰。具體而言,我們當透過每日祈禱,求上主醫治受傷害的人及破碎的世界;學習非暴力溝通,推動社區調解,維護少數族裔權益;支援國際救援組織,如紅十字會、世界宣明會等,援助戰爭受害者,提供食物、醫療與心理輔導;支持公平貿易,反對經濟剝削。更重要的是,基督徒當實踐饒恕與和解。這讓我想起在今年六月到訪南非時,加深認識由已故南非總統曼德拉提出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透過傾聽與寬恕,療癒種族傷痕。這些行動雖小,卻能夠如酵母一般,滲透社會不同階層,從而帶來轉變。

際此相近十月第一主日,正是「普世聖餐主日」,其源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密切相關。一九三三年,美國長老會克爾牧師(Hugh Thompson Kerr)目睹歐洲局勢緊張,大戰一觸即發,故提出「普世聖餐主日」構思。至一九四零年,全球更多教會響應此構思,同領聖餐,祈求和平。基督徒的合一,正是要彼此欣賞與肯定,如保羅所言:「就如身體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身體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林前十二12)。反之,若強調宗派不同,易生競爭、分裂,甚至互相攻擊,如歷史上的宗教戰爭,徒增傷害。 世界何時才能走向和平與安寧?但願先知以賽亞的異象能夠成真:「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賽二4)。期盼各國願意放下武器、放下仇恨,讓上主的平安充滿眾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