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二零二五年度周年代表大會總幹事報告書

56

王家輝牧師

1. 2024-2025回顧與現況

    1.1 人事動態

    1.1.1 榮休及離任
    榮休:翁傳鏗牧師、洪妙華牧師、李秀琼牧師、陳鵬富牧師、林日昇牧師、呂秀玲牧師、單細強宣教師、李景賢宣教師、鄭萍女士、譚婉薇牧師、王桂芳牧師、李煥華牧師、黎翠容宣教師、張綺珊宣教師、許開明牧師、陳俊傑先生、關翰章校長。
    離任:葉天祐校長。
    謹代表本會仝人衷心感謝以上17位榮休同工及1位離任同工過往多年的忠心事奉和盡心服務。

    1.1.2 外借
    黃恩淞牧師(外借至伯特利神學院擔任聖經科老師一職)。
    高國雄牧師(繼續外借至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擔任校牧一職)。

    1.1.3 新任
    區會總辦事處:李瑞蓉女士、黃子澄女士、朱啟榮博士。
    中學:英華女學校祝慧勤校長、全完中學凌施茵校長。

    1.1.4 安息主懷
    教牧同工:李清詞牧師、陳鵬富牧師。
    堂會長執:霍潔嫻執事(葵涌全完堂)、方浩迅執事(聖光堂)。
    校長:李潤生校長。

    1.2 堂會、學校、社會服務

    1.2.1 堂會:田熟待收,工人何在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於2025年3月27日發表「2024香港教會普查」(下稱:普查)結果。普查結果顯示,香港教會面臨多重挑戰:青年信徒流失嚴重,導致年齡斷層,65歲以上會眾佔比例達25.1%,高於全港人口老化率;崇拜人數在過去5年減少26.4%,流失約7.1萬人,青少年人數跌幅達28.8%。教牧老齡化問題顯著,逾半數受訪教牧(包括受薪與義務)在10年內將退休,堂主任接班問題加劇,19.4%計劃退休但無接班人。然而,有一個可喜現象,女牧者承擔堂主任比率明顯增加,牧師由21.0%增至24.5%;傳道/宣教師由39.1%增至46.0%。而女同工是牧師也由30.1%增至37.4%。在整體經濟環境欠佳下,57.5%堂會預計於2024/25年度出現財務不敷,奉獻持續減少。儘管如此,教會仍積極應對,如增加跨宗派合作、看重扶貧事工及靈活使用堂會空間等,力求在逆境中重整資源,站穩再出發。
    本會各堂作為香港教會的一部份,上述情況或許也是本會的真實寫照。面對挑戰,我們固然要努力克服,但亦不能阻礙適應時代變化的步伐。隨著香港特區政府推出多項輸入人才政策,福音禾場亦正以全新形式展開,尤其為新來港群體帶來了寶貴的福音機遇。
    近年,香港迎來大量內地來港人士,包括通過「高才通」、「優才」、「專才」等計劃的專業人士及攻讀大學的學生。這群以普通話為主的群體在適應香港生活時需支援,同時為教會帶來福音契機。過去,香港教會期望於內地開展福音工作,卻受人力與社會處境等限制。如今,五湖四海的精英來港讀書或工作,而香港教會遍佈各區,讓他們接觸教會顯得相對在內地更加容易。有見及此,本會部分堂會開始聘請內地成長、在港受神學訓練的教牧同工,成果乍現。這些同工熟悉內地文化,能有效牧養新來港群體,帶領其融入教會。本會樂見此趨勢,鼓勵堂會重視這群體,提供語言支援與關懷,抓住「田熟待收」的時機。
    「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太9:37)。教牧人手短缺是首要挑戰,接連神學生人數也持續減少,神學院甚至面臨收生不足的困境!根據普查,教牧與會眾比例已升至1:73,意味著每位教牧平均牧養的人數正在增加。此外,聘請堂主任尤為困難,因其需兼顧牧養、行政及人事管理等多重職務,高期望與壓力使這職位顯得「吃力不討好」。教牧頻繁轉職亦阻礙了關係建立,近四成堂會報告同工流失率上升。可以想像,若教會過分側重活動與會議,卻缺乏坦誠分享與禱告,教牧與會眾難以建立深厚的「肢體關係」,轉職率也難以降低。
    許多堂會渴望聘請年輕教牧,期望能復興青少年事工,但常因領袖對Z世代特質了解不足,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限制了事工的開展。即使青少年進入教會,若教會未能營造「青少年友善」的環境,也難以留住他們。
    為回應堂主任接班問題,本會由資深牧師帶領的「堂主任領導力共學小組」吸引了許多新任堂主任及考慮接任堂主任職位的教牧積極參與。此外,本會亦與教新合作舉辦「時代僕人」領袖培訓計劃,並資助多位牧齡較短的同工參加,獲得了熱烈的反響。
    為延攬和培育人才,神學牧職部向執行委員會建議修訂本會《公費神學訓練學額條例》,擴大申請資格,涵蓋在本會各堂任職至少三年的幹職同工(無需為本會會友)。該建議已於2025年5月獲執行委員會通過。期望通過此舉鼓勵他們接受更全面的神學裝備,增強對本會的歸屬感,並在畢業後願意留任本會各堂,進一步強化教牧同工團隊。
    香港教會雖面臨諸多挑戰,主恩始終充充足用。讓我們同心禱告,求主差遣祂的僕人收割莊稼!

    1.2.2 學校:恪守本心,潤澤生命
    本會幼稚園、小學及中學在面對香港學生人口急劇下跌的挑戰,整體運作呈現穩中求進的態勢。據教育局估算顯示,2031年適齡小一學童將減至37,500人,較2025年的48,600人大跌23%。 本會學校亦首當其衝,尤其是幼稚園和小學,收生壓力沉重,多間學校需透過不同的活動及宣傳推廣維持穩定生源。儘管如此,各校仍致力實現本會辦學願景「並肩培育豐盛生命、攜手見證基督大愛」,強調全人教育,積極參與專業發展及社群活動,展現韌性與活力。
    在學術及活動層面,本會學校表現亮麗。一如既往,於每年10月,本會推出「升中活動簡介總表」,涵蓋所有屬校,強調STEAM教育、體藝培育及關愛共融文化,吸引家長關注。通常在每年11月,「青少年奮進向上計劃」啟動,資助學校及堂會青年完成個人計劃,當中包括領袖訓練及團隊活動等,逾百名學生受益。另外,本會「中小幼模範生頒獎典禮」表揚各校學生,表彰品格及學業成就。這些舉措不僅提升學校知名度,更回應家長對質素教育的期望。
    為提升知名度,學校一方面著力提升學生成績水平,另一方面推出多元化宣傳活動,這是無可厚非的應對策略。但學校的重點始終是培育學生全人成長,若然未能恪守本心,而投放過多精力在宣傳,可能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本會學校應以基督關愛精神為本,確保教育不偏離培育豐盛生命的願景。
    值得一提的是,區會小學校長會於上一學年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推行「共享辦學願景,提升中小學和幼稚園中層專業領導能力,建立專業學習社群,發展學校邁向學習型組織」計劃。為配合此計劃,區會於2025年1月25日假全完第一小學舉行「共享辦學願景辦學團體校董退修會」,逾百位校監、校董及校長參與。退修會內容詳載於本會第811及812期《匯聲》。在退修會的座談環節中,一位資深校長分享,每間學校均需完成「指定動作」(即學校的基本任務,如做好教與學)、「自選動作」(在正規課程外,發揮學校特色,如STEAM或體藝)及「難度動作」(在某一項目成為學界的佼佼者,如航天教育)。這些目標最終旨在發掘及培育學生潛能,讓他們終身受益。
    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略當前學童的精神健康。本會學校素來在關愛與品格培育上均獲各界肯定。不過同樣重要的是,教師的精神健康亦需關注。近年課程改革及新政策頻繁推出,確實令校長和教師工作壓力日增。若他們自身精神健康未獲足夠支援,何來空間關心學生?我們需要為學校同工懇切禱告,願他們在身心社靈各方面均衡得到照顧。
    財政壓力亦是另一隱憂。因政府面對赤字,公營中小學撥款被削減,學校營運受壓。本會學校也需要縮減開支,無可避免地要裁減部份職員,例如助教及合約教師等,這變相提升教師工作量,情況令人擔心。
    此外,未來幾年,多間學校資深校長相繼退休,我們期待有抱負、有能力、有心志又投身教育界的弟兄姊妹願意擔當。本會一向以能力為優先,但若為本會弟兄姊妹,對本會辦學理念高度認同者,當能更融洽傳承。
    總的來說,在2024-2025學年,本會學校在嚴峻的形勢中恪守本心,以基督的愛潤澤每位學生的生命。透過專業計劃及社群活動,守護學生成長。面對收生、財政及精神健康挑戰,我們祈求上帝賜智慧,讓學校成為培育豐盛生命的園地。未來,盼更多人才加入,共同見證基督大愛。

    1.2.3 社會服務:攜手關愛,溫暖在心
    本會社會服務分為三大類別:

    1. 政府直接資助項目,包括屯門特殊幼兒中心及學校支援服務。
    2. 本會自資營運服務,經費來自各堂、校協助售賣「慈愛券」及公眾賣旗籌款(惟過去兩年未能成功抽籤獲批賣旗)。
    3. 坊間慈善基金贊助的項目。

    屯門特殊幼兒中心在新中心主任接任後,繼續秉承以基督愛心及全人教育的理念,提供優質服務。本中心獲得家長的高度認同和支持。許多幼兒在中心的幫助下,在學習、社交及自理能力上取得顯著進步,為融入主流教育和社會奠定穩固基礎。家長的正面反饋反映了中心在專業支援和關懷上的持續努力,同時校車接送服務亦為家庭提供便利,進一步提升服務成效。
    學校支援服務的駐校社工繼續成為學校的重要伙伴,協助學校關懷學生,特別在處理學生行為、情緒及家庭問題上發揮關鍵作用。此外,社工在危機事件處理上提供及時支援,協助學校應對突發情況,促進家校合作,確保學生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家庭支援服務中心繼續以自資方式提供多元化輔導服務,涵蓋夫婦關係、婚前輔導、情緒困擾及遊戲治療等範疇,深受服務使用者好評。本年度,中心新增一位全職輔導員,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為回應社會需求,中心邀請備受業界歡迎的講員舉辦多場講座及課程,例如:

    1. 兒童為本溝通及親子遊戲治療法:透過遊戲治療幫助兒童表達情感,提升家庭互動質素。
    2. 「醫・輔相成」講座:由精神科專科醫生主講,從精神科藥物知識角度回應助人專業需求,深受參與者歡迎。

    家情軒繼續專注服務屯門、元朗及天水圍地區的基層家庭,通過提供物資及食物援助,有效減輕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開支。服務使用者表示,家情軒的支援不僅緩解經濟壓力,更讓他們感受到社區的溫暖與關愛。
    「緊急支援金」由本會各堂、校、機構及熱心人士捐款資助,旨在為本會所屬堂、校及服務單位成員中突陷困境的家庭提供一次過經濟援助。本年度,支援金主要幫助因家庭經濟支柱突然因病或意外離世而陷入困境的學生家庭。透過專業社工的快速評估與跟進,支援金得以迅速送到受助者手上,緩解燃眉之急。雖然款項金額有限,但結合社工的關懷與支持,受助家庭感受到希望與溫暖,對未來重拾信心。
    「心晴支援計劃」繼續為受情緒困擾的家長(經精神科專科醫生轉介)提供支援,確保其年幼子女在基本照顧、健康及特殊學習需要上獲得經濟援助。本年度,計劃獲得本地慈善基金增加贊助,提升了服務個案的數量。為應對增加的行政需求,本會將一位半職文員轉為全職,專責處理檔案及文書工作,確保服務運作順暢。
    本會社會服務雖無大型社福機構的充裕人力與財力,但同工具備專業與熱誠,致力為服務使用者提供及時關懷,猶如一杯涼水。憑藉精簡的架構,我們能迅速回應需求,展現關愛。我們衷心感謝各方的支持,並期盼未來獲得更多資源,持續祝福更多有需要人士。

    1.3 對外聯繫

    1.3.1 接待來訪嘉賓
    在過去一年,本會曾接待之來訪嘉賓,包括:

    1. 美國長老會東亞區宣教聯絡員。
    2. 世界傳道會財務大會來賓(2025年2月26至28日在港舉行,40多位參加者由常務委員會設宴歡迎,合一堂香港堂及英華女學校協助接待)。
    3. 世界傳道會東亞區會員教會宣教論壇於2025年4月7至10日在港舉行,本會派出代表參與,亦協助接待及各項後勤工作。

    1.3.2 出席國際會議及外訪
    本年,我們繼續主動組織或應邀參與本會相關的教會、學術單位或國際組織的會議和活動。其中包括:

    1. 區會牧師退修會在泰國清邁舉行,其中包括探訪亞洲基督教議會總部、清邁西北大學神學院等。
    2. 小學校長會到河南進行訪問交流,並順道探訪河南神學院。
    3. 中學校長會到四川進行訪問交流。
    4. 聖頌團到瀋陽及北京訪問、交流,其中在瀋陽東北神學院舉行「基督教音樂中國化研討會」,亦於當地教會主日崇拜時獻詩。
    5. 參加世界傳道會財務大會、東亞區會員教會宣教論壇、會員周年大會。
    6. 探訪基督教珠海堂。
    7. 出席在南非舉行之普世教會協會中央委員會會議。

    這些活動不僅加強了我們與各地教會和學校的聯繫,也促進了學術和文化交流,進一步鞏固了我們在國內外的合作關係。

    2. 籌建東門口新建牧師退休住所

    自1970年代中期,本會著手興建退休之家,旨在為長期忠心事奉的牧師提供安穩居所,免除他們退休後的居住憂慮。牧師因專心事奉,薪酬較低,難以在本地置業。
    1980年,位於屯門新墟的福堂樓退休之家落成,供退休牧師及其配偶入住。
    1997年,福堂樓地段計劃與發展商合作重建,需為退休牧師另覓居所。元朗十八鄉東門口東頭村190號地段,昔日為本會元朗堂及真光書室舊址,後轉為出租物業,1997年收回以重建退休住所。
    經過二十多年爭取,2022年終獲政府批文,於東門口舊址動工興建三座新樓房,總工程費用約港幣一千九百萬元。
    2023年,承蒙熱心兄姊慷慨奉獻,執行委員會將建築群命名為「誌寶園」,三座樓房分別為「庾柱林大樓(A、B座)」及「陳昌平陳妙姬伉儷樓」。
    2024年,通過「獻磚運動」及其他捐獻,籌得約港幣一千五百七十萬元。同年12月7日下午,本會於元朗堂舉行「新建牧師退休住所奉獻禮」,同日中午在元朗舉辦步行籌款活動,凝聚眾人支持。
    截至2025年3月12日,籌款突破一千九百萬元,達成兩年內籌措工程費用的目標。感謝主。
    建築工程已大致完成,正待政府驗樓及由地政總署發出之滿意紙,期望於2025年第四季內可以讓現居福堂樓的牧師遷入新居。
    此計劃歷經二十餘年,現即將圓滿完成,心中充滿感恩。感謝各堂、學校及社會服務單位的踴躍支持與代禱。
    何福堂會所及東門口地段發展計劃小組、籌募工程費用工作小組及步行籌款籌備工作小組同心協力,成就此項美事。願主繼續帶領,賜福新居,成為牧師安享退休後生活的溫暖之家。

    3. 2026-2027事工中心:「無論遠近,使命隨身」

    3.1 經訓(路加福音9:1-6《和修版》)

    1耶穌叫齊了十二使徒,給他們能力和權柄制伏一切的鬼,醫治疾病,2又差遣他們宣講上帝的國,醫治病人,3對他們說:「途中甚麼都不要帶;不要帶手杖和行囊,不要帶食物和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4你們無論進哪一家,就住在哪裏,也從那裏離開。5凡不接待你們的,你們離開那城的時候,要跺掉你們腳上的塵土,證明他們的不是。」6於是使徒出去,走遍各鄉傳福音,到處治病。

    3.2 前言

    3.2.1 從現代基督教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宣教與普世合一運動是息息相關的。
    3.2.2 1910年的愛丁堡世界宣教會議讓普世合一運動萌芽,而中華基督教會正是在中華大地所開展的合一運動的果子。
    3.2.3 本會既承傳合一運動的精神,當同樣委身於宣教使命。
    3.2.4 自20世紀50年代起,傳統以教會為中心的宣教觀念(Missio Ecclesiae)已逐漸轉向以「上帝的使命」(Missio Dei)為核心的理解。根據「上帝的使命」的理念,宣教並非教會的主導活動,而是源於上帝的本質與行動。
    3.2.5 簡而言之,當教會或個別信徒在回應上帝的差遣,參與祂對世界的愛與救贖計劃時,所做的一切行動皆是展現「上帝的使命」。

    3.3 適逢其時

    3.3.1 倫敦傳道會(簡稱倫敦會)成立於1795年(2025年迎來230周年紀念),在華人宣教史上扮演先驅角色。本區會作為倫敦會的主要繼承者,在西方宣教士撤離後,接管其學校、教會及相關產業。
    3.3.2 馬禮遜牧師是倫敦會首位派往中國的宣教士,於1807年抵達澳門,三日後進入廣州。2027年將紀念他來華傳教220周年。
    3.3.3 台約爾牧師(Rev. Samuel Dyer),同樣是倫敦會宣教士,於1827年被派往南洋向華僑傳教;於1828年抵馬六甲,負責英華書院印刷所事務,開創中文金屬活字印刷先河。2027年將紀念他來華傳教200周年。
    3.3.4 馬禮遜牧師與台約爾牧師均安葬於澳門基督教墳場。在此特別年份,可前往他們墓前致敬,緬懷他們所作的貢獻。
    3.3.5 1977年,倫敦會與英聯邦傳道會及英國長老會差傳委員會合併,成立世界傳道會(Council for World Mission)。2027年將紀念其成立50周年。

    3.4 使命

    3.4.1福音使命:傳遞聽得到、看得見且充滿真摯關愛的福音。
    3.4.2文化使命:透過文字、音樂與藝術等,展現信仰的深度。

    3.5 具體事工

    3.5.1 透過重溫宣教士歷史,一方面緬懷先賢對上帝的忠心,另一方面激勵弟兄姊妹重視並委身於宣教事工(包括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的實踐)。
    3.5.2 鼓勵本會各堂會、學校及社會服務單位攜手合作,依據社區需求,作出適切的回應與服事。
    3.5.3 幫助本地異鄉者(如:循不同計劃,由內地來港讀書、工作或生活者、外籍家庭傭工、少數族裔等)融入社區。
    3.5.4 第十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將於2026年7月20至24日在馬來西亞舉行。待大會完成後,將會跟大家匯報相關內容。
    3.5.5 海外基督使團(OMF)與半克朗傳媒攜手製作《戴德生傳》(暫定名)電影,旨在通過戴德生的生平故事,激勵年輕一代堅定信靠上帝,無論在職場、教會或宣教工場,都能全然委身,被上帝使用。該片預計於未來兩年內上映,屆時本會將協助推介。
    3.5.6 與世界傳道會合作(如鼓勵符合資格的外籍基督徒英語教師懷著宣教心志來港任職,並動員本會弟兄姊妹關懷及回應世界傳道會會員教會在各宣教領域的需要)。

    3.6 延續事工

    3.6.1 透過重溫宣教士歷史,一方面緬懷先賢對上帝的忠心,另一方面激勵弟兄姊妹重視並委身於宣教事工(包括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的實踐)。
    3.6.2 透過聯繫本會中學中六畢業生及堂會青年人,繼續拓展大學校園事工(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牧室、香港理工大學教職員福音使命團及香港教育大學基督教信仰與發展中心為合作伙伴),培育人才,承傳使命與合一精神。
    3.6.3 過往三年,區會大專事工在每年暑期均獲得美國長老會贊助,並與G-Power青少年事工聯盟合作,組織本會各堂大專青年參與外地信仰反思之旅。旅程包括探訪宣教士及體驗宣教活動。此事工將持續推行。
    3.6.4 過去兩年,區會敬拜事工舉辦了多場與傳統崇拜、聖樂及敬拜事奉相關的訓練課程,致力提升事奉者的心志與技巧。新一屆起,敬拜事工將併入信徒培育部,繼續推動相關工作。
    3.6.5 原定於2024年12月推出的長執生命見證分享,因種種限制未能如期開展。期望在聘請專職傳訊同工後,正式啟動此項事工。

    4. 與區會未來發展有關之準備工作

    4.1 在元朗東門口新建牧師退休住所入伙後,將向政府相關部門申請更改福堂樓用途,以回應社會需求。
    4.2 以展視本港教育歷史及本會教育使命的實踐為主軸,擬定何福堂會所內古蹟群之活化方案。
    4.3 為慶祝中華基督教會創會110周年(2028年),會慶籌備委員會將於2026年6月底前成立,相關感恩活動(如尋根團)將自2027年起陸續展開。
    4.4「香港區會歷史研究小組」將會為慶祝創會110周年積極進行歷史研究,並啟動相關寫作計劃。

    5. 結語

    過去一年,香港面臨經濟轉型與社會的持續挑戰,堂會、學校及社會服務單位無不感受到壓力。
    全球局勢動盪,俄烏及中東的衝突仍然持續,甚至造成人道危機,令人痛心,我們當以禱告尋求和平,並期待多國元首能以眾人的福祉優先,止息干戈。
    面對本會發展的挑戰,無論是人才短缺或財政壓力,皆需仰賴主的恩典與帶領,求祂差遣忠心僕人,與我們同工。
    本會將以堅定的信心與智慧迎接時代的變遷,鼓勵年輕一代接棒,積極拓展對外事工。我們期盼在基督的大愛中,凝聚各方賢能,攜手同心,忠於使命。願我們在挑戰中站穩腳步,以合一的精神回應上帝的呼召,成為祂手中合用的器皿,活出祂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