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幹事心聲】何解《尼西亞信經》——改革宗的視角

84

王家輝牧師

聚會合辦團體代表跟馬爾・阿瓦三世宗主教及代表團合照。

為紀念尼西亞大公會議一千七百周年,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聯同神學對談小組(由天主教香港教區及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共同成立)及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於二零二五年十月十七日下午在神學院聖堂舉行圓桌會議及共融晚禱。

是次聚會特別邀請了東西方教會六大傳統代表同台對談,共同回顧《尼西亞信經》在各自傳統中的地位、崇拜應用、教導實踐,以及對當代社會的啟迪。東方傳統由東方亞述教會宗主教馬爾・阿瓦三世(Mar Awa III)、正教會香港及東南亞教區都主教黎大略(Nektarios Tsilis)、科普特正教會香港分會代表(視像)發言;西方傳統則由天主教香港教區陳永超副主教、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陳潔玲牧師,以及本人代表改革宗傳統(因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為「世界改革宗」的會員教會)分享。晚間則由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主持共融晚禱,象徵大公合一的具體實踐

由於篇幅所限,本文主要摘錄本人在圓桌會議上,以改革宗的視角所作的分享。

《尼西亞信經》的恆久重要性

1. 崇拜實踐:在本會各堂的主日崇拜中,我們經常誦讀《使徒信經》。因為這是突顯本會信仰綱要第三點所提到:「承認使徒信經堪以表示正宗教會共信之要道」。至於《尼西亞信經》則因篇幅較長,故較少在崇拜中整篇誦讀。

2. 教導應用:在慕道班的課程內,讓準備接受水禮者通過認識《使徒信經》內容,從而學習基礎信仰是主要的目標。然而,當要講解基督是「完全的神、完全的人」時,我們就會援引《尼西亞信經》中的「出自真神的真神,受生而非被造,與父本性相同」之精準表述。

3. 個人回憶:我是在甚麼時候知道《尼西亞信經》呢?大概是在少年時期,當在主日崇拜使用《普天頌讚》唱詩時,該詩集的封面內頁同時刊印了《使徒信經》和《尼西亞信經》,因而得知。當時不大了解信經含意,直至接受神學訓練時才明白《尼西亞信經》是因應對抗異端思想而蘊釀的。後來因著信經內加入了一句聖靈是「自父和子而發」,結果導致東西教會的分裂。

4. 恆久價值:現今「相對主義」盛行,《尼西亞信經》能夠提供三一論、基督論、復活與盼望等的「客觀錨點」。在紀念大公會議舉行一千七百周年之際,正好促使改革宗教會重尋信經的歷史深度,並連結會眾與歷代普世教會。

當代挑戰與詮釋

1. 改革宗的應對——「教會必須不斷地改革」(semper reformanda):

  • 世界改革宗(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出版《當代處境中的尼西亞信經》文集,當中包括三十篇文章,示範忠實又創新的詮釋。
  • 從正信(orthodoxy)到正行(orthopraxis):信經確立了正統信仰的規範,但卻不能止於頭腦上的信條。正統信仰指導正確的實踐,信無善行乃是死的(雅二14-20)。

2. 局限與展望:信經的語言是古老的,需持續作重新詮釋;但正因其「古老」,才提醒我們信仰不是當代的新發明,而是承繼一千七百年前大公教會的努力。時至今日改革宗教會也邀請五旬宗教會參與對話,展現大公精神。

結語:從信經到行動,從香港到普世

就改革宗而言,我們既珍視《尼西亞信經》的教義精準,又強調其必須轉化為實際行動。東西方教會六大傳統同台,讓與會者看見:一千七百年前的尼西亞大公會議,不只是為一份歷史文件的內容達成共識,更是今日教會跨越界限、連結古今信仰認知的成果,我們當好好學習。

在圓桌會議上,各教會傳統的代表輪流發言(圖左至右:陳潔玲牧師、王家輝牧師、陳永超副主教、馬爾・阿瓦三世宗主教及葉菁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