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錦昌牧師 本會副總幹事
我們生活在節奏快速的香港社會中,甚麼事情都希望快速完成,有時候會失去了不少東西,甚至會好像機器一般生活,連自己的感覺和喜怒哀樂,也放到一邊,失去了和自己的連繫。在耶穌的時代,他也碰過這樣的問題嗎?
根據馬太福音九章18至26節的記載,有一天,有一個在社會很有地位的人——猶太會堂的主管,來到耶穌面前下跪,表示他女兒病危快死了,希望耶穌趕快去他家醫治女兒,救她一命。耶穌和門徒便起行去會堂主管的家。
在這個急迫的時候,卻有一件無聲無息的事發生。如果耶穌不說出來,其他人根本不會知道。耶穌感覺到有人摸了他的衣裳繸子。於是,耶穌忽然之間停下來,轉身向那個摸他衣服的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耶穌為了這個女人而放緩他的腳步,令這個無名無姓的女人,因經血不止而被猶太社會視為不潔及排斥的女人,突然之間覺得自己受到重視,也得到耶穌說話的安慰。聖經雖然沒有說甚麼,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人生因為耶穌的這句話而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她已被接納,可以重新進入人群之中生活。而耶穌這樣做,也冒著被指責因接觸到不潔的女人而變得不潔的風險。
當耶穌繼續他的行程,到達會堂主管的家時,喪事已經在進行中,人群圍攏著非常嘈吵,還有吹奏著喪樂的,氣氛一片哀傷。耶穌把這些人都趕走,並說:「退去吧!這個女孩不是死了,而是睡著了。」周圍的人見到女孩已經沒有氣息,便嘲笑耶穌連人死了也不知道,還說女孩只是睡著了。耶穌進到女孩的房間,拉著她的手,女孩便起來。耶穌使死人復活的消息因而也傳遍了該區。
根據馬太、馬可和路加三卷福音書的記載,都是把經血不止的女人得醫治的神蹟像三文治的材料夾進麵包𥚃一樣,上下文則是會堂主管女兒死而復活的神蹟。換而言之,這個無名無姓、沒有講過一句話而又安靜得出奇的女人,才是整段經文的主角。她的安靜對照著周圍的遭吵,她的渺小對照著重要的人物,她一直等待醫治的一瞬間對照著周圍的緊迫感,使這兩個神蹟滙合到一起,緊緊相連。而耶穌的從容不迫,有自己的時間表,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不被周圍發生的事情所控制,証明他是一個充滿智慧、靈性和成熟的人,是上帝的兒子。他的一舉一動,影響著他人,吸引著他們的目光和注視。
我們生活在快速運轉的香港社會,也被催促甚麼都要快,否則便是「阻住地球轉」。每天搭地鐵,行慢一步,便進入不到車廂,要等下一班。你見車廂內人多,遲疑不上車,在月台排在你後面的人,會催你,推你,甚至越過你,有時還會回頭駡你:不上車不要阻住人。地鐵到站時趕著擠進車廂和急著下車的人,常碰過正著,有時甚至演變成衝突。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急迫的、充滿壓力的社會中。
怎樣才能放慢腳步,像耶穌一樣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可以照顧到身邊的人的需要和感受呢?耶穌會的創立人聖依納爵在他的靈修著作中,就教人做「意識省察」,即經常省察自己在想甚麼。如果我們多留意自己的思緒,有助我們集中精神,不會讓自己想東想西而不自知,甚至可能在過馬路時釀成意外。知道自己在想甚麼,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感受到自己的感覺,在時空中與自己同步,這樣生活會快樂一些。如果生活步伐太快速,刻意的放慢腳步,刻意的放緩呼吸,這樣才會重新奪回自己的人生,不會被周圍的人、事、物牽著走,得回自己人生的自主權,成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