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佩珊 「心晴支援」計劃主任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 八28)這節經文,正是「心晴支援」計劃與大埔堂合作歷程的最佳寫照。
「心晴支援」計劃於二零二三年成立,幫助育有0至6歲兒童的高危家庭渡過危機,讓兒童在安全、穩定、友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數據顯示,本計劃近半數的受助個案屬單親家庭,超過六成照顧者正面對精神健康困擾,並且有超過六成家庭有至少一名特殊學習需要兒童。這些多重壓力,使他們在社會中格外孤立無援。
從危機介入到全人關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心晴支援」計劃採用危機介入模式(crisis intervention),透過及時的經濟援助和情緒支援,協助家庭過渡危機,並聯繫不同社會服務單位,將高危家庭納入社會保障安全網。然而,單單解決外在危機並不足夠。這些家長因長期缺乏社交支援、背負沉重育兒及經濟壓力,加上自我形象偏低,需要一個能夠提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重建家庭功能( family functioning)、回復身心平衡的社區支援系統。
這時,教會的角色便顯得獨特而重要。我們首先透過每月物資派發,以最實際的需要為切入點,邀請從未接觸基督信仰的家庭走進教會。這不僅是物質的給予,更是關係建立的開始,以恩慈打破隔閡,將教會的大門向社區中最脆弱的一群敞開。
隨著信任的建立,大埔堂「正而坊」動員擁有專業知識的會友,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如營養講座、鬆筋運動班、家長英文班及二手市集等。這些活動回應了家長們的實際需要,不僅提升了她們應對生活困難的能力,更在不知不覺中,讓她們從孤立的處境中走出來,建立屬於自己的支援網絡。教會成了她們的「安身之所」,讓家長們感受被接納,而弟兄姊妹則成了與她們生命中的同行者。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箴言二十二6)
去年暑假,我們與大埔堂合辦的「兒童籃球品格成長營」,數十位教會會友同心協力,透過品格教育、福音分享和小組活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自我價值觀。在結業禮上,我們邀請了孩子的家人出席,見證孩子獻唱詩歌、分享感受,並藉此機會讓家人認識基督的信仰。有一位家長分享道:「在教會裡,我才能看到別人對我(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超越專業的界限:教會的獨特角色
在個案跟進中,教會弟兄姊妹的參與,補足了專業服務的縫隙。無論是為產後媽媽送上親手煲的雞湯,或是協助抑鬱症媽媽帶同年幼子女參加崇拜,又或是為單親家庭尋找二手家電及嬰兒用品,繼而搬運到無電梯到達的樓上單位進行組裝——這些行動都超越了傳統社工的角色。
社工的專業能組織資源、疏導情緒並處理危機;而教會則能提供專業體系難以建立的歸屬感與人際連結,帶來持續、基於愛與接納的社群支援。這種合作模式,讓服務從「解決問題」提升至「建立生命」,使這些家庭不僅能「活得到」,更能「活得好」,並因著教會心靈上的支援,經歷生命的改變。
結語:並肩同行的見證
回首這段旅程,我心中滿是感恩。感謝天父的帶領,讓「心晴支援」的工作能與教會事工緊密配合;感謝「愛望基金」與陳鳳英醫生團隊的認同與支持;感謝區會社會服務部同工的協助和鼓勵。特別感謝大埔堂的教牧同工與會友,即使在資源與經驗有限的情況下,仍憑著信心與愛心,與我們並肩前行,以無私的愛接納這群背景各異的家庭。 願神繼續使用「心晴支援」計劃與大埔堂的服事,讓更多家庭在教會的同行中,不僅渡過危機,更能經歷生命的改變,從而認識到這背後的源頭——那位賜人真正平安與盼望的主。這正是「萬事互相效力」的美好見證。